之前被告知化療後接著需做放療,
我的放療次數是25次,
到了放療科蔡醫生門診時,
醫生說我同時在打標靶,所以放療次數減少2次,
改為23次,以免照射部位的皮膚破皮。
11/10當天,到和信去做放療要用的模型及定位。
到放療科報到時,
護士小姐會帶我認識放療科裡的環境,
交給我一些資料及一張卡片,
教我如何刷卡、在哪裡換衣服、在哪裡等待、在哪一間放療,
並且告訴我一些放療期間的注意事項及皮膚的照顧方法,
接著,就是等著做模型及定位。
做模型,是讓我躺著一個粉紅色的塑膠袋上,
裡面因為是放石灰石膏之類的東西吧,
當我二手上舉(以後放療時的姿勢)躺在塑膠袋上,
漸漸感到底下的袋子發熱,
大約十幾分鐘後,就完成模型了,
不過,我也滿頭汗。
接著是定位,
技術人員在我身上畫了幾條黑線,
並在二線交叉處貼上膠帶,
就定位完成了。
整個做模型及定位的時間大約半個小時。
定位完後,
因為身上的黑線,所以洗澡時不能抹肥皂,
要好好照顧身上的線,如果掉了,重新再來一次就麻煩了。
11/17,到放射科驗正片,並約定我的放療時間。
放療期間我希望可以去郁芬老師家去學抹刀裝飾,
自己算過最理想的時間是10:30~11:30,最好是11:00,
這樣我從台中上台北不會太趕,放療完也來得及到郁芬老師家裡去。
當被告知我的放療時間是11:00時,我一口就說「好」,
真是太棒了!
11/18開始第一次放療,
11:50報到,換衣服,到等候區等待叫我的名字,
進到放療室,
我躺在之前做的模型上,
技術人員會稍微調整一下我的姿勢,
就開始放療,
放療時耳邊只聽見「兜、兜、兜」的聲音,
沒什麼太特殊的感覺,
整個過程大約十分鐘左右。
從11/18開始星期一至星期五,連續23天放療的日子。
放療時住在台北的阿姨家,
星期二及星期五放療完搭車回台中,
星期三及星期一搭車上台北,
剛開始我乖乖的按照我的放療時間報到,
到後來,特別是星期二及星期五要回家的日子,
我會帶本書,九點多就報到等待,
運氣好的話,可以早點做完早點搭車回家,
不然,在那裡看書打發時間也還不錯。
放療期間每週三固定要看醫生的門診,
蔡醫生的病患非常多,通常要等很久,
門診時,醫生會看我的皮膚狀況,
交待不能抺肥皂、擦任何東西在放療部位的皮膚上,
有事沒事手要記得扠腰,避免磨擦。
其實從1/10定位那天開始,洗澡時我就只是沖熱水,
幸好遇到冬天,身上較不容易出汗。
我覺得自己還蠻幸運的,
放療期間剛好是冬天,
聽說放療皮膚部位會覺得熱熱的,不舒服,
我完全沒有這種感覺,
大概是天氣冷的關係吧!
做完23次的放療,
放療部位的皮膚很明顯變得粗粗紅紅的(醫生說過一陣子會變黑),
偶爾會覺得有刺痛感,有時會癢癢的,其它都還好。
最後一次放療結束的門診(12/20),
醫生交待回家後到下次門診時要好好照顧皮膚,
因為放療結束後十天是皮膚反應最強的時候,
許多人都是放療後才開始破皮。
醫生交待了一些破皮的處理方法,
告知回家後仍不能抺肥皂、不能擦任何東西、有事沒事手扠腰。
1/6再回診讓醫生看皮膚的狀況,
我的皮膚除了紅了一點、粗了一點外,沒有破皮,
因為醫生解除禁令,
可以開始抹乳液了。
放療會破壞汗腺及皮脂腺,
因此放療的部位終身不會流汗及出油,
所以這個部位的皮膚會比較乾燥,
平時要抹乳液保養,
放療後皮膚較脆弱,不要做搓皮膚的動作,
皮膚的刺痛感五年內都會有,
是正常的,不需要緊張。
到此,我的放療療程結束,
又過了一關。